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分享: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公聽會 (2023.10.18)

2023-10-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ezQMGP0zE 0:00  intro 4:22  介紹列席官員 7:48  交通部長王國材 12:00  路政及道安司長 黃運貴 基本法草案架構 20:08  教育部次長 林明裕 26:28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組長 蔡亦強 28:15  行政院交通環境資源處處長 陳盈蓉 33:25  陳家福 中央警察大學警監教官 39:12  沈育丞 中華民國汽車駕駛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43:39  洪孟楷 立法委員 49:47  莊棋銘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 55:07  吳昆峯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 58:39  邱臣遠 1:04:17  魏健宏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1:10:59  林志雄 臺灣汽車貨運暨倉儲業工會理事長 1:17:59  謝素分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 1:22:58  陳勁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1:29:30  休息十分鐘 1:40:47  邱顯智 1:49:16  陳培瑜 1:54:13  羅邵華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代表 1:59:56  高淑真 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秘書長 2:04:28    洪申翰 2:11:04   林美娜 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理事長 2:16:41  游毓蘭 2:22:08  陳椒華   2:27:52  羅邵華2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代表 2:32:46  林美娜2 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理事長 2:36:15  交通部長王國材回應 2:44:12  教育部 機關回應 2:47:58  內政部 機關回應 2:53:17  行政院 機關回應 2:55:44  經濟部 機關回應 2:57:09  國科會 機關回應 2:58:30  結語  

交通陷阱:白楊隧道口不安全設置10年,卻不見改善!

新聞: 重機出白楊隧道遭轎車撞 騎士控警偏袒駕駛 (民視新聞網 2023/10/12) 隧道口設計不當,與旁邊白楊步道停車場出來的支線道緊鄰,將導致從隧道出來的車輛反應不及而碰撞。 根據Google白楊步道與隧道之街景圖,早期的設置並未緊連,因此較安全,但後來因隧道周邊土石坍方,導致隧道整建工程調整,延伸隧道口至白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垂直,這樣的設計剛好讓隧道的水泥柱擋住視線,形成了「視野死角」,以致從隧道出來的車輛難以預見旁邊會有支線道與車輛,同樣地支線道也難以看清隧道是否有車輛駛來(即使現場有設置凸透鏡,但疑似鏡面太小、光線等問題,以致難以辨識)。 另外,從Google街景圖並沒有看到其他明顯的「減速標示」或「減速標線」(或減速設施)等,來提醒駕駛人減速,因此速限限制也是該路口問題。 有關隧道口交通安全改善建議: 1.隧道:應加強速限、提醒前方有「岔路」(標示應設置在車道上方,而不是被柱子擋住的地方),同時增設「測速照相」提醒。 2.白楊步道(支線道):從隧道旁緊鄰的支線道,應更改銜接位置,遠離隧道口,避免隧道出來馬上遇到支線道。 3.在該路口設置「號誌管制」,除了增強提醒外,也能明確避免路權不清或視野阻擋問題(也就是依照號誌行駛)。 4.增設「有來車警示」(LED+來車感應),類似設計可廣泛運用,以科技代替傳統駕駛人自行判斷,能有效降低事故發生。 5.在隧道出入口設置網路監視器,觀察該路口狀況,同時作為未來改善重要資料。 交通陷阱:白楊步道停車場,與隧道口設計,容易發生車禍 見Google街景圖  https://maps.app.goo.gl/woTw6v5t1TDFTZ8X9 2009年9月(隧道口早期樣貌),與旁邊隨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有段距離,因此安全上比較沒有疑慮。   2010年2月(土石坍方壓毀隧道)   2013年9月(隧道整建後),與旁邊隨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緊鄰」,導致隧道出來的車輛,與白楊步支線道的車輛,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與距離。   2023年6月(隧道口現在的樣貌),與上一張2013年的圖片顯示,兩者已經過了10年之久,卻未看到任何「安全改善」,形同「交通陷阱」,一直存在10年之久。   2023年6月(從隧道將接近出口的狀況),從圖中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岔路」或「減速」等標...

交通醫生:單車到底「可不可以騎人行道」?

2023-10-13 新聞事件省思: 女騎單車遭衝撞全身傷! 男喝斥「人行道不能騎單車」 (華視新聞 2023/10/11) 以上新聞報導並非個案,但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個別認知差異,如果只探討個案,那麼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如果分成兩派,「支持自行車(單車)騎上人行道」、「要求自行車(單車)禁止騎上人行道」,那麼問題是否就能根本改善? 當單車被禁止騎上人行道,意味著自行車必須騎上一般車道最外側(或機慢車道),但這樣對自行車騎士安全嗎?   交通政策缺失:自行車騎上人行道,爭議到處可見,卻不見政府有所作為! 通常要設有「行人優先」標誌(即藍底白色行人與自行車的圖樣的圓形標誌)。 依交通法規之規定,除非設有「以上行人優先標誌」、「自行車專用道」等,通常自行車只能騎在一般道路最外側(或機慢車道),但宣導與執法未完善,加上相關標示不明,所以能遵守的人極少。另外問題是「若規定自行車不能騎上人行道」的話,那麼自行車就得騎在一般車道,相當危險。 考慮放寬限制「讓自行車可以騎上人行道」: 若全面開放自行車可以騎上人行道,則應先考量 「行人優先、禮讓行人、與行人保持安全距離、避免車速過快、遇到擁擠或上下坡必須牽行」 等,以避免撞傷或妨礙行人通行及安全。 為什麼應「放寬自行車可上人行道之規定」….. 因為自行車騎在一般道路非常危險,同時車流大、車速快、車道狀況複雜,因此在「自行車行駛路權」,應考量騎士之特性與安全,而開放自行車可騎上人行道,避免過多複雜狀況(例如有些可騎,有些不能,路況複雜,不容易遵守,所以在「限制自行車是否可騎人行道」,只要沒有限制,原則上可以騎,但必須遵守「行人優先」(保障行人路權與安全為優先考量)。 PS.對於「行人與自行車」彼此均未完全遵守規定,因為平常馬路上常看到行人行走,自行車專用道也有很多行人在散步運動,若依規定,恐怕行人也難以遵守,顯見「雖有規定,但只要不影響其他用路人之路權與安全,就不會產生衝突與爭論」。所以無須爭論「自行車騎在人行道」,而是考量「自行車騎士缺乏安全禮讓意識」不顧行人安全,在有人行走的地方騎快車,而且不懂減速並保持與行人安全距離(另外特別注意的是,行人偶爾會有「突然行為」,若行人突然轉向,而騎車平常沒有「減速並保持安全間隔」,恐怕無法避免與行人衝突事故發生。) 應設法改善「自行車騎士」交通素養,提升「禮讓行人」與「安全意識」…....

當乘客「對公車失去信賴」,那麼每個月虧損1億,也不令人意外!

一、公車路線更改,竟然沒有「移除站牌」,導致許多乘客受騙苦等~ 搭公車發生的情況: 92路公車,8月底更改路線,竟一個月沒移除(取消停靠站)站牌~ 昨天(10/1)在高雄火車站搭公車,竟發現,92公車站牌沒移除,剛好有位婦人等很久,於是轉告她要到復興忠孝路等。 其實早在半個月以前就發現,而且還打1999反應(特別強調事情的重要性),沒想到「公文旅行」到現在都還沒更正,從八月底就已公告更改路線,剛開始沒發現就算了,竟然民眾反應後還不及時改善,真的離譜。 PS.原本92路有停靠「高雄車站」(建國路站),但2023.8.30突然公告「取消停靠」,依照常搭乘客經驗,92路是高雄火車站到高醫(及自由黃昏市場)的熱門路線,既然92路都已經走到前站,卻在忠孝站後折返,實在有點奇怪,就像過家門而不入,況且「高雄火車站」還是非常熱門的站點,許多乘客要轉乘的站點,實在「不該取消」,研判規劃者不熟高雄在地人的需求,所以忽略這個站點對高雄人的重要性。 PS. 「公車路線」不能說改就改 (粗暴的公車服務品質,應站在乘客考量,而非規劃或主辦方考量)~ 公車路線規劃與更改,應確實了解並累積「高雄公車搭乘經驗」~ 不當管制公車的案例:舉辦大型活動(例如蓮池潭萬年季活動)進而管制交通,卻因為主辦總是忽略「公車改點造成的不便」,因此常把公車當一般車輛「管制」在外,致使公車取消多個停靠站,甚至有公車取消的站點竟然超過一公里(例如原本在勝利路下車,結果該站與周邊都不能停靠,一直搭到美術館附近才有停靠站),當時還有老人家及外國人不知突然改點,又無法就近下車,造成嚴重不便,而這已經不是「擾民」,根本是「欺負老人家」(不友善公車,對公車乘客無感,以致多年來大型活動未能考量公車乘客的不便),當時在蓮池潭勝利路管制區觀察許久,管制那段時間根本沒有什麼人潮,因此任意變更路線根本是不懂公車的特性,便宜行事只會造成民眾對交通與公車的失望。 其實大型活動,更應該讓公車進入管制區(或增設臨時小型公車接駁、或就近設置站牌停靠),同時設置公車志工協助指引,不但可以讓活動舉辦更順利、民眾也更願意將車停在指定停車場,並搭接駁車到活動區域,同時也讓其他民眾的不便降到最低。(其中手機APP應配合訊息,提供臨時更動的訊息與站點,好讓民眾提早因應與配合)。   二、公車每月虧損近1億,累計虧損超過3百億 當前交通單位,嚴重缺乏「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