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公告:「車禍防治聯盟」官網,因受到「路權團體」(FB粉絲團/社群)不當言論攻擊,改由副站輔助,持續關注「車禍防治」

  「車禍防治聯盟」官方網站car.995.tw近期遭受不當言論貶損與網路攻擊, 官網暫時無法正常使用,因此改由「車禍防治」、「交通醫生」網站支援。

交通安全探討:將「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

  將「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 車向分流,路口確實更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都提前在車道交錯,導致車道更亂、衝突驟增。 「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似乎只提到「路口轉彎」問題,因為左側或右側車道,不可能只提供給左轉或右轉車專用,因此更具體的執行方案或主張為何?需要一併提出,否則恐顧此失彼! 針對「車向分流」表面字義,我的理解與疑義如下,希望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到底如何根本改善整體的交通安全~ (2025.7.1補充) 陳站長:主張不能盲目靠左左轉,必須「先教導騎士如何左轉才安全」,不需要曲解不同觀點的本意,應先確保「交通素養」提升、相關配套同時進行,而不是單純只告訴大眾「機車靠左左轉」(很多騎士並不能安全靠左左轉,等同讓這些騎士陷入左側快車道的危險當中....)。 台灣並非單純車種分流(或車向分流),而是根據路口等狀況而採取不同車流。若盲目推行「車向分流」,卻未先改善「交通素養」、未先改善汽機車「防禦性駕駛」、未改善大車視野死角、未改善機車左轉騎車安全問題,將造成部分機車騎士「想左轉就左轉」的事故風險,因此程序上應先「確保安全,再談路權」,而不是路權主張的人自己懂,卻不管其他騎士及汽車駕駛人尚未提升對機車行駛內側應同時提升對機車的注意。 「防禦性駕駛」、「交通素養」的提升,遠比先推行「改善交通設施」、「特定路權」來得重要,因為缺乏「交通素養」、缺乏「防禦性駕駛」,更容易導致違規與侵權,甚至製造更多社會衝突與問題。       一、「車向分流」真的能改善問題嗎? 1.不論怎麼走,都有衝突點: 車種分流:當採取現行的規則(車種分流),其衝突點主要發生在「路口」,原因是「汽車駕駛搶先右轉」,或未依規定先進入機慢車道,再行右轉。 車向分流:當採行車向分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路口看起來沒有衝突點,但實際上,車輛要左轉或右轉,都必須經過「提前切換車道」,意思就是「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因為衝突點更多、想轉就轉的人也多,同時車道充滿機車時,其安全間隔更小,危險更大,車禍就會更多)。 2.快車道若全面開放機車行駛,死傷將更加慘重: 原本汽車行駛快車道就有大小碰撞,但大多只有車損,不會造成受傷。 機車同樣也會有碰撞發生在機慢車道(當然得究責不當規劃與占用違停問題),但因為車速較慢、機車之間的碰撞,因此受傷程度比較輕微。 但機車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