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創意設計~「活動式滑蓋~分隔島」有助緊急疏通塞車問題

 新聞報導: 機車族救星!「活動式滑蓋」分隔島 秒疏導橋上事故車流 |TVBS新聞   PS.從新聞報導的「活動式滑蓋~分隔島」設計,可以衍生「轉軸式設計」,也就是像門一樣打開,同時在推往汽車道後,自然形成「車阻/警示設施」。另外設計上都需考量「安全性與穩定性」,可以外加(手栓式)「螺絲固定」,以免位移或被大風吹移。 陳站長:「活動式~分隔島」在緊急危難時,可立即移動,有助引導車流。(真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設計) 有這樣的創意,未來「道路設施」,就有更多彈性設計可運用~ 例如:上下班(或上下學),車流瞬間暴增,如果適度調整車道,就能更有效疏通「瞬間爆量車流」,有時可以加上「大型字幕機」達到宣導、警示等功能,相信有助改善交通問題。 PS.任何「交通設施」,必須符合「直覺與慣性」,避免「創新創意」,同時必須考量當時狀況與駕駛人經驗。以本篇新聞報導的「活動式滑蓋~分隔島」,設計上跟一般分隔島一樣,只是材質不同,但必須考量「突然的道路變更」會影響,平常通行經驗,因此必須加上「提前預警」,以警示機車「減速」,才有充裕時間反應。 特別提醒: 並不是什麼交通設施,都可以「創新設計」(例如:「3D斑馬線」就不適合,因為大多「視覺改變」,會影響「直覺辨識」而讓駕駛人措手不及、無法第一時間看懂….都會造成「困惑」,進而影響行車安全)。因此,「交通創意」必須考量「直覺」,同時必須遵行「交通法規」(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若違反規則,有時「好意」反成「陷阱」。(為此,必須要求,任何「交通設計」,均應「統整」,同時向相關規劃設計與施工單位配合,唯有更多人了解,才能避免「疏失」造成危害。) 另外,任何「新設施」(不論新設計、新政策或新的管理方式….),必須同時考量「落實」,特別是「宣導+管理」,如果採用「新方案」,但大眾並不了解,將使得「新方案」變成「危害」,因為知道的人遵守、不知道的人「守舊」,兩者衝突,製造更多事故機率。(例如「路口禁止左轉」,汽車必須提前左轉,導致「鑽分隔島間縫隙」,使得機車習慣在機慢車道靠左超車或加速,加上汽車駕駛不懂掌握時間...

改善惡化交通與衝突,不是用重罰,而是提升「交通素養」

 看似「暴力」,應加以嚴懲,才認為可以遏止「交通暴力」,殊不知,暴力來自什麼原因?又該如何從根本改善?如不從根本著手,持續惡化是必然的結果…… 「交通素養」才是交通行為與改善的根本 如同「語言」,如果不懂「語言」就無法對外辨識與溝通,因此,交通包含各種「語言」(也就是「交通規則」,目的就是要告訴民眾,該怎麼開車騎車、怎麼遵行標示指示、誰有優先權、要注意什麼、哪些不能做….當人民對交通「一知半解」,或者當社會只有少數人「一知半解」,就足以癱瘓交通,因為這一知半解,足以讓一部車,發生事故,導致整條路可能因此癱瘓…..顯然,「交通素養」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開車上路」的「基本要求」…..一旦要求過低,就會增加事故風險,因此設法改善「駕駛素質」、使其熟知「交通規範與環境設施」,並提升「安全駕駛駕駛」能力,才是改善交通的最佳解決方案…..) 什麼是「交通素養」 簡單說,「交通素養」就是「遵守(交通法規)的素養」,要遵守就必須先了解「交通規則」,否則根本不知如何遵守,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違規與車禍的原因。 這裡所指的「交通素養」還包含「安全駕駛」(即安全駕駛人及安全走路的行人),因為遵守交通規則,還必須同時注意他人可能的違規行為(預防事故發生),因此即使自己守法,還得注意避免,才能讓交通更安全與順暢。 思考「交通惡化」的原因與結果 當今嚴重忽略「交通素養」,僅以寬鬆的「考照制度」把關、後續的「違規舉發機制」規範違反規則的行為、傳統的口號宣導….實在難以撼動「嚴重惡化的交通惡習與觀念」…. 1.一開始就輕忽 (僅以寬鬆的駕駛資格審核的「考照制度」把關,只要考過就以為能自由開車上路,完全還沒「安全駕駛」等經驗與能力….)、 2.後來又窮忙於問題表面處置 (重違規處罰卻輕忽違規導正,導致違規更加嚴重與惡化….)、 3.最後惡化忙於收拾殘局 (車禍傷亡與交通糾紛衝突日益嚴重,不但難以挽回傷亡,更造成嚴重的人才損失、家庭破...

交通智庫、交通醫生、交通體制、交通科技管理~(改善要素)2021.11.15補充

  有效改變交通管理模式: 1.導入「企業與工廠式現場管理」 (許多企業與工廠,很實際遇到「現實問題」,如果相關問題不到現場,永遠不可能了解並提升績效,因此「現場管理」可以看到在辦公室看不到的訊息….) 2.運用「醫療診斷概念」 (問題發現、追蹤、治療,不是到現場看幾個小時就能了解,有時必須連續幾天在現場特定時段,觀察數小時,加上相關工具紀錄與運用、實際訪談、紀錄行車狀況與軌跡,才能「真正了解現場」…) 3.結合「科技專業技術與工具」 (任何管理方法,都無法解決,必須運用「科技工具」與「系統」) 4.提升「交通素養」 (人民、相關交通組織、政府,都需要重新檢視其「組織與職能」,並提升其專業與溝通,確保能力與專業提升,才能確保「交通行為」正確,避免一知半解造成的「交通觀念衝突與混亂」,尤其網路資訊時代,錯誤傳遞與批評,不會使交通改善,正確觀念與規劃管理,才能確保交通秩序與環境安全~) 不是只要有上述提升就好,還必須做到「整合」,也就是改善最後一哩路,關鍵就在「最終結果」,有沒有達成「交通安全」、「交通效率」….. 別再用「交通人思維」,真正要有效改善,必須試著「看整體」(雖然工程浩大、問題錯綜複雜,但若能抓住「關鍵核心」,就能上手,其他就是逐步導入與階段性改善…..) 2021/11/15補充以上內容 交通改革關鍵要素: 1.交通專業專責人員(有效的組織行為設計與運作模式) 培育或委任等方式,延攬人才,並提供必要之協助,其中將特定功能釐清,讓特定人士具備特定職能,得以有效推展特定工作~ 例如「輔導人員=交通大使」,協助各地方從診斷調查、到匯集資源、協助落實與改善,由於其資源、專業、聯繫管道經驗俱足,也就能夠一次到位,只要再結合當地,將其經驗與資源導入地方,複製培育,即可有效在最短時間內,建立「交通改善小組」,落實「交通改善」,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個完整的體制與組織~ 另外,善用「交通志工」,給予相關資源與獎勵,不用支出龐大經費,就能培育與協助交通方案推展與維護,同時因為能夠有更多更專業的人員協助有限的人力,讓更多人成為...

陳站長:從「家長接送區典範」看交通安全問題如何改善

  停車格接送有條理–新聞有感~交通安全素養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19 新聞: 家長放學接送整齊停 網友讚:太神"齊" 新聞: 台灣最整齊放學奇景 台南新興國中 家長水準高 網友讚翻   陳站長:「交通秩序」來自於妥善規劃與管理  當一個地方缺乏專業妥善規劃與管理,就會呈現混亂的場面,這種情況不但在學校,也在許多地方出現。 在看到「停車格接送有條理–新聞有感~交通安全素養」中的圖片(家長整齊排列等候接送學童)著實令人驚訝,原來學校接送可以這麼有秩序~ 其實,學校交通安全長久以來,並未被重視,同時學校也沒有專責的單位有能夠做到專業的規劃與管理交通(只能做到次要層級),因此鮮少看到學校在規劃與管理交通,能夠做到讓人滿意的程度。 其實,在做「交通安全」的責任規劃時,必須先由政府與專責單位來協助,使其能夠做到專業,同時又符合相關規範,並且達到順暢與安全。 以學校的「交通安全」為例,包含交通安全宣導、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其中環境規劃與管理,是需要專責單位來協助,因為目前大部分學校並沒有妥善的「家長接送區」(僅由現有規劃的空間可運用),不完善的空間,無法容納足夠的數量,因此家長仍難以遵守規範。 若學校接送區的空間,能夠藉由學校空間退縮作為「接送區」,應該是較為妥善可行的方式,避免「接送區」與接送過程妨礙其他車輛往來順暢與安全。 除了「接送區」的規劃,還必須考量交通整體,才能確實做好「交通安全」,因此要改善學校交通安全,就必須提供相關協助,以確保整體達到交通順暢與安全。其交通安全整體重點可包含: 1.主動規劃 (包含交通設施/行動步驟/輔助宣傳與手機APP) 2.宣導與溝通 (針對相關單位與使用者如何配合規劃事項/提供相關資訊平台與手機APP工具/中央服務平台) 3.專責管理 (包含導正/協助/指揮/相互制約) 以學校接送問題為例: ...

陳站長:「我們的幸福,一半掌握在別人手中!」

 陳站長: 社會事件的當事人,確實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因此如果不能根本改善,那麼就會有更多的違規與違法行為存在。 其實要有更多人來學習「交通安全」(提升交通素養),才能讓交通安全更有效推展。 一、「我們的幸福,一半掌握在別人手中」  幸福與不幸,我們追求幸福,同時想遠離不幸,但絕大部分的人把時間花在追求幸福,卻較少有人花時間去「防止不幸」。 「我們的幸福,一半掌握在別人手中」,追求幸福,不只是「自我滿足」,因為任何人的任何成功,只要周遭有犯罪、危險駕駛存在,他的幸福可能隨時被其他人的輕忽或危險駕駛給帶走(如重大事故)。所以我們不能只是追求幸福,同時也應該對周遭與社會問題負起責任,這樣才能減少不幸發生。 二、「知識」是「行為對錯與負責任」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有知,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知識就是力量,其核心價值就在這裡) 一個不知道狀況的人,如果指派他去做,肯定出問題。當他出問題,第一個該究責的是指派他工作的人。 因此,我們需要將交通安全責任,擴及所有人,也就是「全民交通」(循序漸進推展,先從每個族群的種子代表開始),這樣,人人就會開始知道,交通的缺失在哪、知道該向誰反應、不再被特定媒體或錯誤觀念影響,同時也不再有藉口,因為很多人都知道。 現在人民的交通認知就是「一知半解」,一個了解交通的人,不會有任意違規或危險行為。過去積累錯誤過多,沒有能夠確實導正,現在要再導正確實不容易。所幸,如果能有效推行「社會運動」(人會受到環境與周遭力量的影響),是有辦法一次扭轉「長久以來的惡習或觀念」,包含交通執法、包含全民,就能重視,並以此活動精神作為生活準則,同時也能推展到周遭每個角落。(問題是,是否足夠的力量、足夠的宣導、核心價值是否能深入人心,這部分媒體公關人應該會比較熟知與了解如何運用。) 三、要改革,就必須了解「周哈里窗效應」(知識盲點效應)  周哈里窗四象限: 1...

交通安全~立委提案(誰來整合與落實才是關鍵)

  交通事故死傷件數(逐年增加,怎麼會越改越糟糕?) 2010年,1年死傷為295,831人 2020年,1年死傷為485,153人 1年死傷人數增加了189,322人(增加164%) 過去立院開過無數的會議,但到底誰來追蹤與整合?還是開會歸開會,交通部與各單位仍各自為政? 例如:當前諸多交通數據與報告,到底「改善了沒有?」如果沒有,再多的報告、再好的提案?再多的預算?又有什麼意義? PS.因此,所有交通改革關鍵在「最終成效」的達成(特別是整體成效)。 例如:現在車禍死亡率降低,但輕重傷卻是過去兩倍,那表示過去改革成效不彰….其中關鍵是「交通違規改善」,不能只重視「違規後的處罰」(他律),而應積極改善違規(自律),當人民能夠自律,交通自然順暢安全,而且交通事故與違規等問題、間接造成的勤務與社會損失,自然大大降低…..因此,我們必須關注的是「交通問題核心」,而不是「交通問題表面」(窮忙最後不但費力,而且成效及低)….. 相關報導~ 開單越多…傷亡越多? 交通部罰鍰年破"200億"立委轟"不負責任" 呼籲12%應用在"提升交通安全" 交通部承諾"會檢討罰鍰收入(三立新聞) 台9、台11線交通安全問題 立委陳瑩:要求專案全面檢討改善 大型車肇事毀人倫-立委沈智慧呼籲立法強制裝設主動警示聲 游毓蘭 (葉毓蘭) 質詢 蘇貞昌 內政部 交通部 #治安事件 #道路交通安全 #機車族 行政院長施政報告 20210305 院會 立法院演哪齣 邱顯智國會質詢2021 04 22【道路交通安全與檢舉達人】交通委員會 車禍死亡率是日本3倍!邱臣遠踢爆中央擺爛真相…【立院好球重播】 交通安全要從正確觀念做起- 游毓蘭 (葉毓蘭) 交通委員會質詢-1091012 運安會應促成交通...

用「交通履歷」改善違規行為 2021.02.18 陳站長

 「交通違規」與「車禍」成正比,而違規處罰不斷加重,卻沒有讓違規數量減少,其根本原因為何?又該如何改善? 註:根據 警政署統計查詢網 資料,台灣108年「交通違規」超過 1270萬 件,相較於100年 779 萬件,經過8年,違規增加 491 萬件(其中因為「檢舉達人」舉發暴增,致使違規件數跟著增加,但實際上這些數據並不包括未被舉發的件數,恐更為驚人….) 交通違規現況以及交通整體問題 交通違規(即違反交通法規),其違規原因包含:對交通法規與管理設施一知半解,同時在違規前與被舉發後,其了解與改善為何?又為什麼難以改善? 在多年的觀察所了解,「違規行為」必須先對「法規」了解,才有遵守的認知,若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怎可能遵守?因此改善違規第一要務就是「熟知交通法規」~ 然而,交通法規(主要包含: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另外還有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刑法…等)錯綜複雜,且部分條款每隔一段時間也可能會修改,若要讓全民熟悉「交通法規」變成一個問題。 其實現在有許多複雜的資訊,透過「精簡化」,將重點有系統的整理,並以容易理解的「懶人包」等簡潔易懂的形式呈現,這樣就能讓「學習交通法規」變得簡單容易學習,日後要在學習更詳細與複雜才有可能。(例如:以交通規則「道路優先權」的概念整理出主要項目例如:以交通警察之指揮優先、行進中之車輛優先、行人優先、幹線道車優先、多線道車優先….) 再來就是「交通行為」的管理,除了要求遵守相關規則,也必須確保在實際交通環境中,能否確實認知相關交通設施之規定,以及誰來協助、管理、糾正民眾? 例一、騎車時,除了紅綠燈外,地上標線之規則往往被忽略,其中「右轉車道」(即右轉箭頭)經常被機車騎士佔據,致使後方車輛在「紅燈可右轉時」無法進行右轉。 例二、行人走進路口,但該路口有特殊時相(例如綠燈早開,為了先紓解綠燈左轉車流,因此綠燈時先開放單向綠燈右轉,而對向車道卻仍為紅燈管制),此時行人亦可能須依「行人號誌燈(紅燈)」...

引用:自行車(腳踏車)這些動作是危險違法的……

 不得擅自變更設備裝置(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9條) 不得附載坐人(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2條) 遵守交通規則(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4條) 交岔路口注意事項(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5條) 不得任意停放(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31條) 新聞: 危險!國中生單車雙載 警當場開罰300元 …..單車不可載人,卻有相當多的民眾不明瞭,因此高雄市1到6月已經針對自行違規載人,開出了33張罰單。 引用: 台灣自行車法規懶人包 (引用自「台灣城市單車聯盟」 台灣自行車法規懶人包 ) Q:什麼是自行車?  A:俗稱的自行車,在現行法規裡屬於「慢車」。慢車包含下列幾種類型: 雙輪腳踏車 電動輔助腳踏車(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極速25公里/小時,低於40公斤) 電動自行車(審驗合格,極速25公里/小時,低於40公斤) 三輪以上人力車(三輪客貨車、手拉推貨車,需登記領證照,違者罰300元) 三輪以上獸力車(牛車、馬車、驢車、雪橇狗車…,需登記領證照,違者罰300元) Q:自行車可以騎在騎樓、人行道嗎? A:原則上不行,除非主管機關在騎樓或人行道上有劃設標線。違規使用罰300~600元。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 第124條第3項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第90-3條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 第74條第5款 Q:可以在公園裡騎自...

新聞事件省思~「違規檢舉暴增」違規卻難以改善?

  新聞引述來源: 新聞標題:「 檢舉交通違規暴增!員警近視加深想調外勤 」 網址: https://bit.ly/2YqDkuT 引述: 民視影音 2019年7月29日 今年元月交通違規實名制上路後,檢舉人必須附上姓名、身分證等資料,原本認為檢舉件數字可能因此下降,沒想到不減反增,以台北市來說,上半年舉發的件數就高達27萬件,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台中甚至有內勤員警,檢視違規影片太勞累,近視度數暴增,寧願轉調外勤。 陳站長: 新聞事件省思~「違規檢舉暴增」違規卻難以改善? 「不違規就能降低車禍」 但為了降低違規,增加違規舉發與處罰數量,根本是「等問題發生後」再去處理,因此難以有效降低違規與車禍,也就如新聞報導,車禍不減反增的原因~ 過去10年來,陳站長關心「車禍防治」,從官方數據顯示,台灣每年車禍超過二三十萬件,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這十年來,卻不見明顯改善,部分原因歸納如下: 一、冗長複雜又沒標準的法律認定 法律條文冗長複雜,甚至因解釋與認知差異,同樣事件,竟然在不同法官可以有迥然不同的判決,這讓民眾如何遵守?(按理:標準應一致,同樣行為,應有一定的判決標準,人民才知道如何遵守什麼樣的標準) 二、陳舊並缺乏效率的組織體制  一個有效率的組織,必須不斷的學習與升級(如同電腦網路科技與環境競爭需要不斷的提升)。 過於陳舊的組織,必然無法有效率運作,加上不善科技運用,即使現代化,卻使用「蠻力」(人力),沒效率是必然的結果。 若加上領導不足(缺乏領導經驗與整合能力),又不善用「借力使力」,那麼再好的人才,恐怕只能當奴才了~ 三、現實面的社會問題與管理脫節 過多理論並缺乏實際經驗的領導,讓現實的問題,不斷發生,因為環節缺乏有效的「現場經...

陳站長:改善「停車問題」才能避免違停與事故發生

  當今因為停車,然後衍生的問題: 1.目視找車位,增加危險,同時浪費油料、找車位時間、製造空氣汙染… 其實,許多 「停車問題」 是有辦法改善的,只是要不要做、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做得不夠,就是讓問題持續存在,然後不斷地發生~ 陳站長提供解決改善的建議如下: #停車APP停車資訊整合系統: 盡速統整停車資訊,再將訊息透過手機APP、網站等方式,提供給駕駛人與乘客。(這些資訊其實早就有了,只是整合程度不夠、不方便,也就是系統至少要做到,只要查詢幾個按鈕,就能獲得充分資訊) #停車資訊系統~設計重點: 1. 避免邊開車邊操作 (例如車上只有駕駛一人操作查詢系統),因此系統若能提供「語音聲控操作、導航」最理想。 2.初期因為難以掌控 「即時停車狀況」 ,因此需要 人工輔助 (受過訓練的 停車管理員 ,協助停車資訊彙整) 3.制定完善統一的 「停車規範」 ,然後宣導與教育駕駛人,務必讓大部分的駕駛人都熟悉,才能獲得共識與遵守(當今會亂,就是駕駛人一知半解、沒人落實管理與宣導,才會讓衝突發生) 4.除了 「手機查詢系統」 ,也必須增設 「目視標示看板」 來輔助(也就是在特定路口、地點,設置 「停車指標」 ,甚至提供 「停車位數量」 資訊),同時鼓勵民間贊助(不但減輕政府設備與維護負擔,也讓民間贊助廣告,可以增加額外收益,也就是停車資訊看板,同時具備廣告功能,但不影響停車資訊提供) 5.逐步設置 「即時停車感應回報系統」 ,以掌握確切的停車資訊。(所有傳統管理皆難以解決的問題,必須透過某種程度的科技來協助掌握,但也應避免系統當機或故障,因此要有「系統故障處置規範」,以避免因系統故障導致停車狀況癱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