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醫生:交通問題不斷發生的原因~缺乏「整體考量」(造成「顧此失彼」、「頭痛醫頭」的表面應付)
缺乏整體考量~以「只考量行人;忽略行車問題」為例:
「行人地獄」將逆轉成「行車地獄」:只顧「行人路權」,恐顧此失彼,嚴重危害其他族群之路權與安全~(我們需要整體考量的周全方案)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缺乏整體考量~以「改善交通工程,卻不改善交通素養」為例:
高雄火車站前的「中山路人行道擴增」,結果一堆汽機車騎行車在人行道,根本是只改工程,卻從未設法改善「人民交通素養」。可見,再寬的人行道,也無法保障行人的路權與安全,只看到花大錢而已。
相反地,當今改善交通偏重「人行道」,卻疏忽傷亡更嚴重的「機車騎士」問題,且真正死傷更嚴重的是機車騎士。所以若要改善,更應關注「機車路權及安全」問題,而不是將經費與政策專注在「行人路權」(最好應該整體考量,同時應將重點放在「人民的交通素養」上)。
PS.設施是「硬的」,最終要看「人」是怎樣去遵守,如果「開車騎車不遵守」,那麼再多再好的設計,有將枉然~所以改善「行人安全」絕對不是「交通工程」就能解決,應同時重視「交通素養」及相關配套才行~
缺乏整體考量~以改善「停車問題」為例:
能大大減少違規停車,也能避免因違規停車導致的車禍與亂象。因此「停車需求」與改善,如何確實「搜收集停車需求」,就應具有長遠觀,其中,「停車需求」過去從未真正做過,所以人民也沒什麼經驗或能夠提出具體需求,因此分階段,先讓比較有經驗並提出具體者作為代表,包括「客運、貨運、私家車、計程車、機車….等」,同時考量各種環境與路況的需求,將「停車模板」分類分級…..最終還得考量「停車指引」,從民眾如何「100%配合停車指引」,開始教導民眾,使用「交通APP」,以及如何養成提前「行車規劃」,也就能提早「熟悉路況」並事前掌握「實際路況」,加上政府設置的「交通感應與監視系統」,以及「民眾即時反應1999進階版」,即可更完善「交通環境」,不但環境完善、規範明確、指引友善、加上民眾素養與認知,能夠更加配合~如此,才能期待「交通改革」,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傳統的「交通工程」~
缺乏整體考量~以「媒體不當傳播影響交通認知
」為例:
「媒體報導亂象」衍生當今的「交通混亂」,也就是人民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交通準則」,有的說這樣做才對,有的說那樣不行....結果一堆「缺乏正確交通法規」素養,只憑自己有限的交通經驗或認知,導致其論述或言論偏頗而不自知,進而造成「激烈衝突」,殊不知這是「交通素養缺乏」所造成的結果.....
因此,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與網路等媒體)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當人民有「交通素養」、有獲得「正確的訊息來源」,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與影響,也就不會再任意違規,並導致車禍風險。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自由」應建立在「相關專業素養」上,而不是「想報什麼就報什麼」…..。
缺乏整體考量~以「不當的交通規範」為例:
任何交通政策,均應考量「實施前現況」、「實施後階段影響」,而不是一群人想要就決定發佈實施
,完全不顧及人民從「舊認知」到「新認知」與習慣的改變過程,而這過程還不只一個人,是關乎千萬人的認知改變。
「行人綠燈早開」能保障行人安全;不一定,如果駕駛人未注意,反而變成「交通陷阱」。
(省思:未顧及「認知落差」,導致知道與不知道的人「採取不同的反應」造成衝突~例如:知道的人停讓,結果被後面不知道的撞上….)
新聞:禮讓行人新制6/30上路 斑馬線有「人不論遠近」都要停讓(政策急喊卡)
(省思:不能顧此失彼,任何規劃與政策均應「整體考量」,若有偏頗,將導致連鎖效應,產生衝突…)
缺乏整體考量~交通安全政策不周全,將會越改越糟?
在改變過程,另一個衍生的問題就是,越改越好?還是越改越糟?取決於改變過程是否完善?是否整體考量?一旦只顧某些部分、忽略其他產生的連鎖效應,那麼就可能越改越糟,甚至後來發生的問題,還是無法察覺、然後再怪罪其他因素……(一個缺乏整體經驗、缺乏整體法規認知、缺乏現場狀況與經驗的人,很容易就是因缺乏整體認知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問題持續存在,甚至衍生更多問題)。
例如:當今所有車禍問題,幾乎都是「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行為,進而導致車禍發生,因此最根本的問題在「行為人的認知不足或錯誤」,因為缺乏正確認知,所以就會缺乏察覺與安全意識,導致車禍發生,結果很多人只看到「設施缺失」就一窩瘋究責設施,若按照「設施改善,問題就能改善」的邏輯,那麼前幾年宣稱「斑馬線退縮」就能改善「行人安全」不就是「典型偏見的例子」,反之,若改善「交通素養」,是否就能確實「改善行人安全」?(甚至所有族群的交通安全呢?)
那該怎樣才能確保「整體交通安全」呢?
1.提升全民「交通素養」
交通素養是一切交通的基礎,如同溝通語言,缺乏「交通素養」,猶如「交通文盲」,不知設施與規範,就不可能落實遵守交通。
2.確實累積相關經驗
別再學術或報告導向,應以實質證據與公開透明為基礎,例如:設置網路監控及個人自主管理交通APP,來記錄整體與個人的交通行為,如果沒有確實紀錄,就不可能有實質經驗累積,也就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與經驗,交通缺失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改善。
3.跨領域整合(改變交通組織與管理結構)
別再把交通問題,全歸責於交通單位,因為當今交通單位,通常只具備交通工程與行政經驗,似乎缺乏跨領域的「行為科學」等經驗,因此無法根本改善「交通違規習慣」,即使加重處罰、科技執法,也無法改善。
同上,交通組織管理結構,流於傳統認知與形式,因此無法解決並改善當今「交通違規行為」,若能嘗試「跨領域交流」,促進相關單位「第二專長」,及「其他單位經驗累積」,將有效改善「責任與學習態度」,能更積極與承擔責任,進而改變成「解決問題導向」,而非傳統「專責工作導向」,避免工作完成回報,實際上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4.確保正確的交通資訊傳達:
整合交通訊息平台與善用手機APP(而不是放任網路任意報導交通資訊)。
當資訊公開透明,就能被監督,且因為不斷教育與宣導,人人皆知交通規範與相關設施,自然就能提醒自己與他人,相互約束與維護交通順暢及安全,反之,缺乏認知與經驗,甚至擔心自己違規而不敢去糾正他人,反讓周邊都跟自己一樣比爛、比誰沒有違規…..透過「交通智庫網站」、「交通APP」就能掌握所有交通資訊、交通能力提升、交通管理、交通經驗….這能絕對確保「交通資訊正確」、交通法規與政策不被任意解讀或串改,避免有能力的人被曲解,因為人人習慣查證,且有專業充分的「交通智庫」可查、可諮詢與可申請協助…..反之,就是紛亂與分裂,而不是整合的交通環境。
文/陳站長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