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用生命播音 脊損女自立圓夢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2月 01, 2012 原本快樂的17歲少女,突然遭遇車禍意外,張雅如頸部以下完全癱瘓,終生必須與輪椅為伴。在鄰居叔叔賴榮斌… 2020-04-30 在「車禍重生」中 甜美的笑聲與專業的電腦繪圖技能,大家恐怕無法想像因車禍造成頸部脊髓損傷的傷友張雅如,經過重建及職業訓… 2013-02-13 在「特別報導」中 第23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莊雅菁 小N拼豆手創館創辦人 發生在莊雅菁國二時的一場車禍,燒毀了她… 2020-03-05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2020-04-30 在「車禍重生」中 甜美的笑聲與專業的電腦繪圖技能,大家恐怕無法想像因車禍造成頸部脊髓損傷的傷友張雅如,經過重建及職業訓… 2013-02-13 在「特別報導」中 第23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莊雅菁 小N拼豆手創館創辦人 發生在莊雅菁國二時的一場車禍,燒毀了她… 2020-03-05
交通詞彙(車禍防治關鍵詞彙匯整表) - 6月 18, 2025 「交通詞彙」彙整/陳站長 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若能夠了解這些「交通問題詞彙」,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進行有效的改革…..有關「交通詞彙」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如「周哈里窗」(或喬哈里窗)理論、有些詞彙則是「結合特有的概念」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例如「交通醫生」概念,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運用在「診斷交通問題」上,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治療」(有效的解決方案)。 <車禍相關詞彙簡述> (「交通詞彙」由陳站長整理編輯,僅供參考) # 先確保安全,再談路權 「路權」固然重要,但先提升「防禦性駕駛」更為重要。 推展路權,應考量「整體缺失」仍然存在的問題,避免有許多駕駛人"尚未具備「防禦性駕駛」能力",將導致疏於注意他人侵權行為(例如:有部分駕駛人路口轉彎時,未禮讓對向直行車先行,導致嚴重車禍)。 當「整體交通」配套尚未完善,程序上應先「確保安全」,也就是先提升「交通法規認知」(有哪些規定要遵守)、「防禦性駕駛提升」(預知有哪些主要的交通事故風險,並避免其發生)、「熟悉路況、車況、路線」更能確保對安全的掌握。 輕忽「各種狀況」可能導致的衝突發生: 1.減速通過:為確保行經路口安全,應減速,以避免突然有人闖入、不禮讓等行為。 2.綠燈直行遇對向綠燈左轉:依規定直行車有優先權,但有極少案例顯示,並不是所有駕駛人都能安全順利左轉,因為當駕駛人等候許久,以為安全時,即起步左轉,若對向直行車路口未減速,將導致發生衝突的機率大增。 3.行人安全:有許多人主張「行人單獨顯示綠燈」,但事實上馬路仍會有人「闖紅燈」,所以「路口安全」絕對不只是「紅綠燈」就能夠改善。其中有些是駕駛人習慣性違規,有些則是一時疏忽。(若所有路口都增加一個「行人綠燈」時間,則整體交通效率必然大大降低,由於「行人綠燈」不會只有佔「行人綠燈時間」,因為有許多行人根本不顧安全,即使已經轉紅燈,依然邊走邊慢慢滑手機),所以「整體改善」不能只要求「駕駛人改善」、「設施改善」,卻輕忽「行人自負」的責任(唯有自己才是真正能確保自己安全的人)。 4.視線死角:路口轉彎車若被前方大型車阻擋視線、植栽或各種遮蔽物、車輛A柱、注意某方向(其它地方都是視野死角)。因此在特定車多人多處,務必「減... 閱讀更多»
陳站長:交通改革不能只做「交通工程」,更應做「交通文化」(生活文化)提升 - 6月 26, 2025 陳站長:更高層次的思考「交通文化」的改革,而不只是改善「交通工程」的硬體設施。 交通不能只看工程,而是對生活與社會的影響(才能建造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交通): 交通安全改善,不能只看「工程」,尤其是只看「特定族群的路權」(任何改善,最終均應再做「整體考量」,否則擴張某族群路權,卻反而造成其他事故,導致「顧此失彼」的窘境...)。 「交通工程」應同時考量「整體配套」,否則工程做了沒人會用、沒人遵守,等於白做(前工作盡棄): 以「行人安全空間」為例,在老舊社區存在路寬狹窄,因此普遍未劃設「人行道」,如果只考量「增設人行道」,必然壓縮或裁撤「車道」,這樣確實能確保「行人安全」,但相對配套是否有做呢? 例如:將狹窄道路,且有一定的人潮與安全考量時,就應保障「行人安全空間」,移除「車道」,並且將該區域規劃為「行人生活圈」等概念,除了提升該區「行人安全」,並能改變「交通習慣」與「交通文化」....。 但「禁止車輛」,一定會影響該路段的店家(或特定活動,例如:無法開車就近上下貨、上下乘客、大件物品難以運送....),那麼是否考量這些「有車輛需求,卻無法進入的問題」考量特定時段開放?或以特許車輛來運送?至於禁止機車,改由能夠載貨的三輪車、腳踏車來因應? 關於學校周邊交通工程的典範與推廣: 再來思考「學校交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接駁」,有些是家長親自接送、有些是腳踏車、有些走路、有些交通車接駁....,另外同時考量「路過車輛」,這些交通問題主要發生在「上下學時段」(同時也接近上下班時間),這時瞬間大量車流與人流,造成交通難以短時間內宣洩,因此在規劃「放學時間」、「人流分配區域」,以及「家長接送」都必須同時考量,再看學校周邊環境是否能夠配合改善,如果改善工程能夠做到「有效宣洩人流車流」那是再好不過;但環境改善有限時,就必須考量其他因應方式,例如延伸接駁地點、延後或提早接送等方式。(相信全國各校都有不同經驗,整合並交流,往往就能找到「交通改善典範」,這些典範同時能夠拆解為「小方案」,然後根據各地不同狀況,加以「組合」因應。) 總之,改善「交通安全」,不該只考量「交通設施」,而是應考量「整體」,進而找出「配套」,否則將嚴重影響該區店家、人民或學生與家長的交通運送問題。 交通改變生活習慣與文化: 過去,我是以騎機車為主,因此我會騎車去買餐點。 後來,我開始走路、搭公車(或輕軌、捷運)、... 閱讀更多»
交通醫生:交通問題不斷發生的原因~缺乏「整體考量」(造成「顧此失彼」、「頭痛醫頭」的表面應付) - 6月 24, 2025 缺乏整體考量~以「只考量行人;忽略行車問題」為例: 「行人地獄」將逆轉成「行車地獄」:只顧「行人路權」,恐顧此失彼,嚴重危害其他族群之路權與安全~(我們需要整體考量的周全方案)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缺乏整體考量~ 以「改善交通工程,卻不改善交通素養」為例: 高雄火車站前的「中山路人行道擴增」,結果一堆汽機車騎行車在人行道,根本是只改工程,卻從未設法改善「人民交通素養」。可見,再寬的人行道,也無法保障行人的路權與安全,只看到花大錢而已。 相反地,當今改善交通偏重「人行道」,卻疏忽傷亡更嚴重的「機車騎士」問題,且真正死傷更嚴重的是機車騎士。所以若要改善,更應關注「機車路權及安全」問題,而不是將經費與政策專注在「行人路權」(最好應該整體考量,同時應將重點放在「人民的交通素養」上)。 PS.設施是「硬的」,最終要看「人」是怎樣去遵守,如果「開車騎車不遵守」,那麼再多再好的設計,有將枉然~所以改善「行人安全」絕對不是「交通工程」就能解決,應同時重視「交通素養」及相關配套才行~ 缺乏整體考量~ 以改善「停車問題」為例: 能大大減少違規停車,也能避免因違規停車導致的車禍與亂象。因此「停車需求」與改善,如何確實「搜收集停車需求」,就應具有長遠觀,其中,「停車需求」過去從未真正做過,所以人民也沒什麼經驗或能夠提出具體需求,因此分階段,先讓比較有經驗並提出具體者作為代表,包括「客運、貨運、私家車、計程車、機車….等」,同時考量各種環境與路況的需求,將「停車模板」分類分級…..最終還得考量「停車指引」,從民眾如何「100%配合停車指引」,開始教導民眾,使用「交通APP」,以及如何養成提前「行車規劃」,也就能提早「熟悉路況」並事前掌握「實際路況」,加上政府設置的「交通感應與監視系統」,以及「民眾即時反應1999進階版」,即可更完善「交通環境」,不但環境完善、規範明確、指引友善、加上民眾素養與認知,能夠更加配合~如此,才能期待「交通改革」,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傳統的「交通工程」~ 缺乏整體考量~ 以...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