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站長:交通改革不能只做「交通工程」,更應做「交通文化」(生活文化)提升

陳站長:更高層次的思考「交通文化」的改革,而不只是改善「交通工程」的硬體設施。

交通不能只看工程,而是對生活與社會的影響(才能建造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交通):
交通安全改善,不能只看「工程」,尤其是只看「特定族群的路權」(任何改善,最終均應再做「整體考量」,否則擴張某族群路權,卻反而造成其他事故,導致「顧此失彼」的窘境...)。

「交通工程」應同時考量「整體配套」,否則工程做了沒人會用、沒人遵守,等於白做(前工作盡棄):
以「行人安全空間」為例,在老舊社區存在路寬狹窄,因此普遍未劃設「人行道」,如果只考量「增設人行道」,必然壓縮或裁撤「車道」,這樣確實能確保「行人安全」,但相對配套是否有做呢?
例如:將狹窄道路,且有一定的人潮與安全考量時,就應保障「行人安全空間」,移除「車道」,並且將該區域規劃為「行人生活圈」等概念,除了提升該區「行人安全」,並能改變「交通習慣」與「交通文化」....。
但「禁止車輛」,一定會影響該路段的店家(或特定活動,例如:無法開車就近上下貨、上下乘客、大件物品難以運送....),那麼是否考量這些「有車輛需求,卻無法進入的問題」考量特定時段開放?或以特許車輛來運送?至於禁止機車,改由能夠載貨的三輪車、腳踏車來因應?

關於學校周邊交通工程的典範與推廣:
再來思考「學校交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接駁」,有些是家長親自接送、有些是腳踏車、有些走路、有些交通車接駁....,另外同時考量「路過車輛」,這些交通問題主要發生在「上下學時段」(同時也接近上下班時間),這時瞬間大量車流與人流,造成交通難以短時間內宣洩,因此在規劃「放學時間」、「人流分配區域」,以及「家長接送」都必須同時考量,再看學校周邊環境是否能夠配合改善,如果改善工程能夠做到「有效宣洩人流車流」那是再好不過;但環境改善有限時,就必須考量其他因應方式,例如延伸接駁地點、延後或提早接送等方式。(相信全國各校都有不同經驗,整合並交流,往往就能找到「交通改善典範」,這些典範同時能夠拆解為「小方案」,然後根據各地不同狀況,加以「組合」因應。)

總之,改善「交通安全」,不該只考量「交通設施」,而是應考量「整體」,進而找出「配套」,否則將嚴重影響該區店家、人民或學生與家長的交通運送問題。

交通改變生活習慣與文化:
過去,我是以騎機車為主,因此我會騎車去買餐點。
後來,我開始走路、搭公車(或輕軌、捷運)、騎腳踏車,如果剛好附近有「站點」,我就會考慮,因此「交通影響生活」(飲食文化、購物、休閒等習慣),所以交通不該只考慮「安不安全」(那是必須要有)低層次問題,而是考量更高層次的「生活文化」問題,也就是「交通」能夠改變「生活習慣與文化」,進而變成一種新的社區環境、新的生活文化體驗,因此在推展「改善交通設施時」,請重新用更高更長遠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活與文化」,而不是只考慮「交通安全」。

另外,針對「貨物運輸」問題,必然產生衝擊,因為限縮車道與其路權、更嚴厲的交通規範,那麼「物流」勢必受到影響而改變,其中一個關鍵就是「以量制價」造成的「量販便宜物品多」,所以導致更多「物質與垃圾」產生,結果我們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更精緻完善,藉由「改善交通安全」,其實應同時思考「整體環境與生活的改變」,也就是朝向「精緻化」的生活發展,這樣就能降低「物流量」(同時可減少物流車次與其衍生的垃圾量)。

由「生活文化」來主導「交通規劃」,才是「交通改革」可長可久之計。
例如:
原本都是「自由隨機」的生活,導致人流車流有時難以掌控。
藉由整合「交通資訊」,其實很容易掌握交通,問題必須建置可信賴、穩定、功能強大的交通APP,只要假以時日的教育、宣導,讓民眾養成習慣,就能「掌握交通使用狀況」,也就更容易「引導」或「建議」來改善交通問題。

塑造特定的「生活文化」
通常各地方或在特定期間會舉辦特定活動,只要適當的整合運用,甚至可以推廣成「國際文化旅遊活動」、「當地體驗活動」等,不但可以促進地方經濟,同時「整合交通」之後,能夠更有效運用交通資源。
當特定地區舉辦活動,勢必影響該區「交通」,但因為固定舉辦該活動,所以相關配套也在平常就準備,且民眾也能夠了解並配合(而不是民眾為了參加活動,結果搞不清楚路況,然後一堆人就開車塞在活動周邊....)。

文/陳站長 2025.06.26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交通詞彙(車禍防治關鍵詞彙匯整表)

交通改革「過渡期」反而更加危險,應了解認知落差,提升「交通素養」與共識

交通醫生:交通問題不斷發生的原因~缺乏「整體考量」(造成「顧此失彼」、「頭痛醫頭」的表面應付)